我眼中的万松堂 | 从“打杂新人”到“大管家”,我的万松堂成长记

发布时间:2025-08-25


一、初入职场:在自律氛围中扎根成长

十三年前,刚毕业不久的我,从最基本的业务助理岗位进入工作状态。一直听说“万松堂像一座黄埔军校”,我以为是像部队一样具有铁一般的纪律、极高的权威性和普遍的约束力,融入后我才发现,同事们友爱互助、风趣开明,但普遍自律。

 

就拿业务部来说,每天找寻两个客户,跟进10个电话;每周例会学习谈判技巧,交流客户需求;每月工作总结,分享业绩经验。在前辈们的影响下,我也不断精进业务,立志早日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经理。

 

 

二、转岗行政:于琐碎日常中锤炼本领

十年前,正当我专注于跟进客户订单、保障准时发货时,上级领导找我谈话,提出让我转岗至行政管理岗。董事长沈献礼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:“一名优秀的办公室主任堪比销售精英。”

 

刚进综合办公室时,我是个事事需摸索的 “新人”:面对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变更,要学习所需材料清单、具体办理流程及时限;组织会议前,需完成文件打印、桌签摆放等基础工作;参加招聘会,要拿着岗位需求表核对求职者信息;就连外出对接事务,也常混淆商务局与经信局的具体方位和楼层,每一步都显得生涩。

 

但正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里,我逐渐摸清了工作的 “门道”。摆桌签得按职位高低排顺序;面试新人除了谈薪资待遇还会注重职业规划;向政府部门递交材料要找对专属审批人;申请商标注册前,必须先查询商标相似度判断重复概率。

 

 

突发情况更能锻炼人:开会前投影仪突然故障,得一边联系维修,一边临时协调备用会议室,确保会议按时推进;向行政部门窗口递交资料时对数据有疑问的,第一时间找到负责人核实解答,及时化解问题。这些经历不仅磨平了我初入职场时的毛躁,更让我养成了 “遇事提前想三步” 的习惯——做事前多预判风险、多准备预案,才能在问题来临时从容应对。

 

三、独当一面:在平衡与担当里积累底气

在新岗位上磨炼了三年,我开始接触行政核心工作:学着写会议纪要,精准提炼领导讲话重点;协调各部门的矛盾,比如报销流程票据不全财务不批,设计部说排期太满要等待,我得两边沟通协调找平衡点;还得统筹办公室的大小事,小到换灯泡、修打印机,大到编年度预算、订年会场地。那时候的我,对外接待政府部门愈发从容自信,对内处理公司事务愈发妥帖周全——既不让员工觉得规定刻板,也不让领导觉得执行乏力,在 “严” 与 “活” 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。

 

再往后,我终于能独当一面了:领导出差时,公司大小事务能安排得井井有条;遇到突发状况需临时调拨物资,能迅速联系供应商、统计需求并分发给各部门;写汇报材料时,不仅能清晰罗列数据,还能洞察背后的问题,给领导提出靠谱建议。

 

更让我倍感荣幸的是,在万松堂健康集团公司成立,以及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、专精特新 “小巨人” 企业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重要节点上,我能深度参与其中,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如今回头看,当年记的笔记、改的文件、解决的麻烦,都成了支撑我稳步前行的底气。

 

 

其实办公室主任的奋斗,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,而是把每件小事做细、做扎实的长期坚持。从连打印机都搞不定的新人,到能撑起整个办公室运转的“大管家”,靠的就是眼里有活儿、手里有招、心里有数——这大概就是普通人在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,慢慢发光的样子。

 

四、迎接新挑战:在管理与传承中实现价值

董事长沈献礼说:“当你把一份工作当成事业来干,你就会充满激情。”经过这些年的磨炼,我对工作的热情愈发浓厚,也更有动力迎接新挑战。两年前,在集团“分品管理”“产销分离”的改革大会上,我被任命为集团综合管理部部长。

 

围绕集团发展战略与业务规划,从部门间合作到公司间链接,我始终以“高效协调、精准服务”为宗旨,抓重点、简流程、明分工,通过制度优化、工具提效和人员配置,确保行政体系顺畅运转,为集团战略落地提供坚实支撑。

 

 

董事长曾多次强调,要多给年轻人锻炼机会,压担子、给职位,培养未来增长潜力。公司对我的培养让我受益匪浅,我也身体力行践行这一用人育人宗旨:给想做事的人机会,给能做事的人平台,给做成事的人空间。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并肩前行,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,也助力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——这大概就是工作最动人的模样。